公车改革的未来在哪里?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要知道,这些统计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而调研显示,50%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超编配车。公车改革的试点与探索,已经搞了有一阵子了,但和老百姓希望的似乎越来越远。全面改革的“时机”不是逐渐成熟,而是越来越不成熟。要害在哪里?就在于——— 改革者与被改革者,很可能就是既得利益者,动别人的利益容易,动自己的利益难。结果常常是改革貌似动静很大,却只是干打雷不下雨,摆摆样子、走走过场,公车购置费支出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如此下去,怎么得了!
就全国来看,目前车改有三种模式:一是“加强管理模式”,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车辆外出公干必须逐次登记,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使用;二是“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取消部门公车,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调度结算;三是“货币化改革模式”,取消公车,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前两种改革基本没触及根本,常常被以各种手法消解掉;“货币化改革”曾一度被认为符合行政文明的大方向,但在辽宁“区干部车补七八万”之类的信息之后,也渐趋成为笑谈。
痛定思痛,应该痛下决心,终止对这种“人民群众已经过河、有些官员还在假装摸石头、摸来摸去常常只为了自肥”的漠然与纵容,需要启动新的改革动力与改革思维,争取尽快搞出改革成果,阻止状况的恶化。首先要看到,由于公共财政不透明,尽可以在各种费用中实现“变通”。其次,公车改革的措施与步骤不能继续全部掌控在政府官员手里,而应该强调地方人大的发动作用,通过财政预算审查等堵住窟窿,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已经无法期待。最后,基于各地一批偶然性的车改大多陷入“自肥”状态,继续搞五花八门的“试点”意义已经不大,启动新的车改应该是全国性的筹划、部署与推行。
公车改革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官员们连“屁股底下”都弄不干净、整不明白,其他的改革深入就更难让人有信心。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可能不触动一些既得利益,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倒逼”着我们要下大决心。全面审视公车改革,首要的是全国摸底调查,在现在“1500亿元~2000亿元”基础上更进一步搞清公车消费结构;其二是强调制度刚性,对于大量存在的超标配车、公车滥用私用超标用,应视为违纪违法来整治;三是对深入推进公车改革出具全国性的指导意见,尤其是要梳理现有经验,在改革动力、监督力等方面下工夫。
对于公车过度消费的问题,不管是公务员还是老百姓,都在进入一种麻木状态,这是比较危险的。公车改革搞了十多年,还在讨论到底应该怎么迈出第一步,这也是比较荒唐的。综观目前状况,只有全国性部署、仰仗人大启动与监督、通过财政预算收拢边界,才有可能让老百姓看到“公车改革”的希望。明知违规却只能妥协默认,跑在马路上的那些超编车、超标车、私用车们,消费的不仅仅是汽油、钞票,还在消耗着宝贵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