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命题机制及解题方法
定义判断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必考题型,其考核考生按给定标准解决问题的准行政工作能力,要求考生严格把握好给定定义的要件,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选项中符合要求的答案。在每个题目中,假设所给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综合近几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每年定义判断均为10道题,题量比较稳定,包括肯定型判断和否定型判断,涉及法律、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定义,这需要考生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对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些了解,有利于在解题时理解题干的定义。下面,湖北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为考生总结一下军转干考试当中定义判断这种题型的四大命题机制。这四大命题机制是命题人经常使用的命题原则和方法,也是我们考生备考的方向。
一、内容的常识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验,我们要说清楚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却感觉怎么也说得清道得明。大家熟悉的概念是具体化的、不言自明的,如果要从具象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定义,使这个定义恰如其分地反映被定义项,有时候反而会让人绞尽脑汁。举个例子,我们都有对“网络成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网络成瘾”,我想很多读者会感觉说不清楚。
定义判断中很多题目类似于这种情况,简单的定义反而要用复杂的语言才能定义清楚,而复杂的定义要用来判断简单的案例是否符合定义。我们的考生虽然对题干的定义没有读懂,也不妨碍考生通过阅读选项比较符合常识性的案例来寻找线索。
二、知识的综合性
考生在做定义判断的时候,会发现为数不少的这样的题目:题目本身所给的关键信息较少,造成考生对定义的理解模棱两可。单纯根据题干的要点信息,没法对选项是否符合这个概念进行有效排除。这个特点就是定义判断知识的综合性。
考生往往缺乏对所考察的概念的知识储备,再加上题干所给的定义没法解释这个概念的本质,或者题干定义项中大量使用考生不了解的专业概念。大家可以设想,用一些考生不明白或者有误区的词语去解释考生不明白的定义,其结果是,考生依然不明白。例如,“倒逼机制是指由贷款引起货币数量的增加,货币数量又造成基础货币扩张的内生货币供给现象”,很多非经济专业的考生看到这个概念,会非常迷惑,原因就在于此。
三、解题的技巧性
考生要想把定义判断做好,本身的常识积累加上解题的技巧必不可少。常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作一个有心人,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而解题的技巧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一)对比法
例题:碎片式学习:指学习者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积累或获取知识和信息。
下列不属于碎片式学习的是:
A.妈妈开车送小敏上学时,小敏常常悄悄看小人书
B.小马严格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记5个成语典故,读一篇时文
C.某品牌手机刚上市,小刘到专卖店连夜排队,一边排队一边翻阅莫言的《蛙》
D.小顾为了完成一篇论文,每天晚上花数小时查阅相关文献
【解析】该题答案选D。碎片式学习是“通过一点一滴”作为积累的手段。A选项开车上学的时候、B选项每天抽出一点时间、C选项排队的时候,都符合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而D选喜爱那个“每天花数小时”则是用整块的时间做整块的事情,不符合“一点一滴地积累”。所以答案选D。
(二)择优法
定义判断是单选题,四个备选选项中,如果考生对两个选项模棱两可,甚至感觉两个选项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该定义,那么考生应该果断从中选择一个更符合题干定义要点的选项。这个方法叫做“择优法”。
(三)锁定法
【例题】利群偏差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群体成员的行为总是倾向于给予善意的理解,而在解释其他群体成员的类似行为时,更容易从坏的角度去设想。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利群偏差的是:
A.东道主球队的胜利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客场作战失利,是因为球员在异国他乡水土不服
B.我们队员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训练过度劳累,没有很好地保存实力进行比赛,让对方球员捡了个大便宜
C.某公司经理认为去年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让对方抢走了绝大多数的客户
D.某班主任看到自己班学生的打闹行为时会认为只是“玩笑胡闹”,在看到其它班学生的类似行为时会认为是“品质恶劣”
【解析】“种群偏差”的定义简而言之是“人们对自己人的行为是善意的,对别人的相同行为是恶意的”。D选项“某班主任对自己班学生的打闹行为认为是善意的玩笑,对其他班相同的打闹行为认为是品质恶劣”。D选项和题干的描述严丝合缝,所以定答案锁定为D。
(四)排除法
这是最常规的做题方法,考生通过阅读题干找到题干中定义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代入到选项中,通过排除的方法,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四、领域的广泛性
定义判断考察的学科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例如,化归思想(数学)、自我障碍策略(心理)、倒逼机制(经济)、种群偏差(心理)、无影灯效应(管理)、政策性亏损(行政管理)、逆淘汰(社会学)、碎片式学习(教育)、间接故意(法律)等等各个方面。
考生在准备行测常识判断的时候,已经在积累更多做定义判断的题目的知识了。一般说来,常识判断做得比较好的考生,定义判断做得也比较好。考生在备考定义判断的时候,当正确率达到6个到8个的时候,考生就进入瓶颈期,这段时间即使做很多的定义判断的题目,也感觉到不会提高。这是一个正常的时期,事实上,这段时间不是没有在进步,而是进入了一个平台期——考生依然在进步,依然在积蓄能量,但是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有所突破。
【例题】化归思想是指当问题难以直接解决时,根据问题的性质、条件和关系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变换方法而对问题进行转换,最终把它化为容易的、较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运用了化归思想的是:
A.人类发明了用钨丝做灯丝的电灯泡,取代了以往的碳丝电灯,从而使电灯的亮度明显提高
B.在掌握了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用图形分割的方法求出弓形的面积
C.张教授用新的实验方法取代以往的实验方法,从而攻克了一道技术上的难题
D.法学研究者将法学方法加以理论化,从而上升为法学方法论
【解析】题干中“化归思想”是数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手段是“采用适当的变换方法对问题进行转换”,结果是把问题“化为容易的、较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
这道题答案选择B。通过把求“弓形的面积”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变换,转化为求“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这样比较简单的形式,恰好符合“化归思想”的定义要点。A选项用钨丝代替碳丝、C选项用新的实验方法取代旧的实验方法、D选项将法学方法理论化,都不是把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简单的问题。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之“五位一体”解法
一、内容的常识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验,我们要说清楚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却感觉怎么也说得清道得明。大家熟悉的概念是具体化的、不言自明的,如果要从具象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定义,使这个定义恰如其分地反映被定义项,有时候反而会让人绞尽脑汁。举个例子,我们都有对“网络成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网络成瘾”,我想很多读者会感觉说不清楚。
定义判断中很多题目类似于这种情况,简单的定义反而要用复杂的语言才能定义清楚,而复杂的定义要用来判断简单的案例是否符合定义。我们的考生虽然对题干的定义没有读懂,也不妨碍考生通过阅读选项比较符合常识性的案例来寻找线索。
二、知识的综合性
考生在做定义判断的时候,会发现为数不少的这样的题目:题目本身所给的关键信息较少,造成考生对定义的理解模棱两可。单纯根据题干的要点信息,没法对选项是否符合这个概念进行有效排除。这个特点就是定义判断知识的综合性。
考生往往缺乏对所考察的概念的知识储备,再加上题干所给的定义没法解释这个概念的本质,或者题干定义项中大量使用考生不了解的专业概念。大家可以设想,用一些考生不明白或者有误区的词语去解释考生不明白的定义,其结果是,考生依然不明白。例如,“倒逼机制是指由贷款引起货币数量的增加,货币数量又造成基础货币扩张的内生货币供给现象”,很多非经济专业的考生看到这个概念,会非常迷惑,原因就在于此。
三、解题的技巧性
考生要想把定义判断做好,本身的常识积累加上解题的技巧必不可少。常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作一个有心人,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而解题的技巧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一)对比法
例题:碎片式学习:指学习者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积累或获取知识和信息。
下列不属于碎片式学习的是:
A.妈妈开车送小敏上学时,小敏常常悄悄看小人书
B.小马严格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记5个成语典故,读一篇时文
C.某品牌手机刚上市,小刘到专卖店连夜排队,一边排队一边翻阅莫言的《蛙》
D.小顾为了完成一篇论文,每天晚上花数小时查阅相关文献
【解析】该题答案选D。碎片式学习是“通过一点一滴”作为积累的手段。A选项开车上学的时候、B选项每天抽出一点时间、C选项排队的时候,都符合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而D选喜爱那个“每天花数小时”则是用整块的时间做整块的事情,不符合“一点一滴地积累”。所以答案选D。
(二)择优法
定义判断是单选题,四个备选选项中,如果考生对两个选项模棱两可,甚至感觉两个选项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该定义,那么考生应该果断从中选择一个更符合题干定义要点的选项。这个方法叫做“择优法”。
(三)锁定法
【例题】利群偏差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群体成员的行为总是倾向于给予善意的理解,而在解释其他群体成员的类似行为时,更容易从坏的角度去设想。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利群偏差的是:
A.东道主球队的胜利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客场作战失利,是因为球员在异国他乡水土不服
B.我们队员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训练过度劳累,没有很好地保存实力进行比赛,让对方球员捡了个大便宜
C.某公司经理认为去年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让对方抢走了绝大多数的客户
D.某班主任看到自己班学生的打闹行为时会认为只是“玩笑胡闹”,在看到其它班学生的类似行为时会认为是“品质恶劣”
【解析】“种群偏差”的定义简而言之是“人们对自己人的行为是善意的,对别人的相同行为是恶意的”。D选项“某班主任对自己班学生的打闹行为认为是善意的玩笑,对其他班相同的打闹行为认为是品质恶劣”。D选项和题干的描述严丝合缝,所以定答案锁定为D。
(四)排除法
这是最常规的做题方法,考生通过阅读题干找到题干中定义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代入到选项中,通过排除的方法,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四、领域的广泛性
定义判断考察的学科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例如,化归思想(数学)、自我障碍策略(心理)、倒逼机制(经济)、种群偏差(心理)、无影灯效应(管理)、政策性亏损(行政管理)、逆淘汰(社会学)、碎片式学习(教育)、间接故意(法律)等等各个方面。
考生在准备行测常识判断的时候,已经在积累更多做定义判断的题目的知识了。一般说来,常识判断做得比较好的考生,定义判断做得也比较好。考生在备考定义判断的时候,当正确率达到6个到8个的时候,考生就进入瓶颈期,这段时间即使做很多的定义判断的题目,也感觉到不会提高。这是一个正常的时期,事实上,这段时间不是没有在进步,而是进入了一个平台期——考生依然在进步,依然在积蓄能量,但是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有所突破。
【例题】化归思想是指当问题难以直接解决时,根据问题的性质、条件和关系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变换方法而对问题进行转换,最终把它化为容易的、较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运用了化归思想的是:
A.人类发明了用钨丝做灯丝的电灯泡,取代了以往的碳丝电灯,从而使电灯的亮度明显提高
B.在掌握了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用图形分割的方法求出弓形的面积
C.张教授用新的实验方法取代以往的实验方法,从而攻克了一道技术上的难题
D.法学研究者将法学方法加以理论化,从而上升为法学方法论
【解析】题干中“化归思想”是数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手段是“采用适当的变换方法对问题进行转换”,结果是把问题“化为容易的、较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
这道题答案选择B。通过把求“弓形的面积”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变换,转化为求“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这样比较简单的形式,恰好符合“化归思想”的定义要点。A选项用钨丝代替碳丝、C选项用新的实验方法取代旧的实验方法、D选项将法学方法理论化,都不是把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简单的问题。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之“五位一体”解法
相关文章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强化练习23
- 2016年湖北公务员数学运算习题精解(40)
-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明镜照己 昏镜照人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习题精解(41)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素材:城管执法要具备人情味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练习27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练习(51)
-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网:常识判断习题精讲<11>
-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法律重点复习题(11)
-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合作
- 打好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攻坚战”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素材:让农民工远离“讨薪之痛”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习题精解(40)
- 2016年湖北公务员申论写作易入两大误区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素材:财商教育是“创富时代”的必修课
相关问题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有官方指定教材吗?
- 湖北公务员考试对留学回国人员学历有何要求?
- 湖北公务员考试对雷同试卷如何处理?
- 湖北公务员考试违纪违规人员如何处理?
- 我是六月份拿毕业证,可以报考3月份的湖北公务员考试吗
- 湖北公务员考试如何提供两年基层工作经历证明?
- 湖北公务员笔试结束后,省公务员主管部门划定的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如何理解?
-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资格初审工作由谁负责?
- 能否以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报考湖北公务员?
- 政法干警没有毕业可以报考湖北公务员吗
-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资格初审工作由谁负责?
- 英语专业可以报考湖北公务员么
- 湖北公务员考试中的基层工作经历具体指什么
- 可以以第二学士学位报考湖北公务员考试吗
- 高中学历可以报考湖北公务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