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北公务员考试翻译推理考查知识点及做题原则
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的判断推理部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模块。对于逻辑判断部分来说,题型包括分析推理、翻译推理、归纳推理等,其中近年的对翻译推理模块的考察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以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翻译推理题目为例,来看一下翻译推理如何解答:
【例1】一个人生活虽然很难,但也必须学会一个人,不要轻易依赖别人。这样以后身边的人都离开你的时候,你还可以好好活下去。如果以上为真,则以下哪项为真?
A. 身边人都离开时还可以好好活,未必是因你以前学会如何一个人生活
B. 不能独自生活的人,在身边的人都离开他的时候,就无法好好活下去
C. 一个人生活虽然很难,但也比身边的人都离开他的时候要来得容易些
D. 不要轻易依赖别人,因为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会很艰难无法好好活下去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以总结为学会一个人生活是可以好好活下去的充分条件,也就是学会一个人生活→可以好好的活下去。肯后,未必得到肯前;B中不能独自生活为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排除;C中将一个人生活和身边人离开他作无关比较,排除;D“因为”与翻译推理的形式逻辑不符,而且D选项无关,排除;所以此题答案为A。
本题是近年来翻译推理中考查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看出题目中所需要翻译的句子比较隐晦,比较难分析。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向来以国考为风向标,国考命题趋势的变化会在湖北省考中也有所体现。因此,湖北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及早关注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及技巧,考生可结合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进行掌握,也可以结合本文讲解的方法系统学习。下面我们将重点讲解翻译推理型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做题原则。
一、翻译推理型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翻译推理型是逻辑判断的难点,它直接考查演绎推理的概念和规则,对于这类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解题技巧,考生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推理规则,经过一定量题目的训练,就能快速准确地确定答案。考生切忌畏难而放弃。
在此我们把翻译推理题目涉及的逻辑学知识简单地梳理一遍。所考查的知识点包括:集合判断问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及其推理,三段论。
1.集合判断问题
三个判断翻译:
所有S都是P(不是P都不是S)翻译S→P;
所有S都不是P(没有S是P)翻译S→-P;
有的S是P(有的P是S)翻译有的S→P,有的P→S。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联言命题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如:“文艺创作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就断定了“文艺创作要讲思想性”和“文艺创作要讲艺术性”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言命题使用“P而且Q”表示。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命题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和……”,“既……又……”,“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等。
已知P∧Q,可以得到P,也可以得到Q。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如“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
①相容的选言命题
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
表达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通常有“或……或……”、“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相容的选言命题:
已知P或Q,可以得到否定P就是Q,也可以得到否定Q就是P。
相容的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a.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b.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或……或……”、“二者不可得兼”、“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已知要么P,要么Q,可以得到否定P就是肯定Q,也可以得到否定Q就是肯定P。
已知要么P,要么Q,可以得到肯定P就是否定Q,也可以得到肯定Q就是否定P。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a.肯定一个选言支,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支。
b.否定一个选言支以外的选言支,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支。
4.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支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例如:
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
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等。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
如果P,那么Q,可以表示为:P→Q。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必有Q,但无P未必无Q(因而无Q必无P,有Q未必有P)。
例如:
如果天下雨,那么运动会延期;
运动会没有延期;
所以,天没有下雨。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相应地有如下两条规则:
a.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b.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②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谓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不存在前件所断定的情况,就不会有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即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对于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
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我们一般把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成如下形式:
只有P,才Q,可以表示为:P←Q。
P是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必无Q,但有P未必有Q(因而有Q必有P,无Q未必无P)。
例如:
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为技术能手;
他想成为技术能手;
所以,他必须勤学苦练。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相应有两条规则:
a.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b.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某一情况是事物另一情况的充分而又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条件是这样一种条件:如果有P,必然有Q;如归没有P,必然没有Q。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且仅当三角形三内角相等,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等,都是这种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要……而且只有……,才……”、“若……则……,且若不……则不……”、“当且仅当……,则……”等等。我们一般将之表示为如下形式:
当且仅当P,则Q,可以表示为:P?Q。
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指:
有P必有Q,无P必无Q(因而有Q必有P,无Q必无P)。
5.负命题及其推理
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例如:
“并非一切金属都是固体。”
负命题的逻辑公式是:如果用P表示原命题,那么,负命题即为“并非P”。
复合命题的负命题: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某人工作既努力又认真。”这个联言命题的负命题是“某人工作或者不努力,或者不认真。”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这个学生或者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这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是“这个学生既不是共产党员,又不是共青团员。”
“P→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如:“如果小李身体好,那么小李就会学习好。”其负命题则为:“小李身体好,但小李学习不好。”
“Q→P”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Q”。又如:“只有一个人骄傲自满,这个人才会落后。”其负命题则为:“一个人不骄傲自满,但这个人却落后了。”
“当且仅当P,则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非P∧Q)”。
“并非P”的负命题等值于“并非‘并非P’”,即“P”。
复合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命题与等值推理:
a.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
b.并非“P或者Q”等值于“非P并且非Q”。
c.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
d.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并且非Q”。
e.并非“只有P,才Q”等值于“非P并且Q”。
f.并非“当且仅当P,才Q”等值于“P并且非Q”或者“非P并且Q”。
g.并非“非P”等值于“P”。
6.三段论
①三段论及其结构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例如: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
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②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三段论实际上是通过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分别与大项(P)和小项(S)发生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关于小项与大项之间关系的结论。若没有中项,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中项是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或媒介。只有三个概念分别出现两次时,才能构成三个命题,多于或者少于三个概念都不能构成或者不只构成三个命题。常见的“四词项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的情形是:在大、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语词看起来是同一个,但却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这个三段论事实上含有四个不同的项,严格说来就没有中项,也就没有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和媒介,得出的结论就不是必然的。
比如:
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
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就犯了四概念错误,两个“我国的大学”概念并不同一。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三段论是凭借在前提中的桥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即大项、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另一个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这样就能保证大、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否则,大、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大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个部分发生关系,结果是大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
例如:
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
塑料是可塑的;
所以,塑料是金属。
这个推理就是错的。
规则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周延不当”,具体有“小项周延不当”和“大项周延不当”两种表现形式。
例如:
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我不是运动员;
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这个推理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规则4:从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任何确定的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这就意味着大项和小项都至少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不相交,这样就不能保证大项和小项由于与中项的同一个部分相交而彼此之间发生关系,中项起不到联结大、小项的桥梁作用,大项和小项本身就可能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从而得不出确定的结论。
规则5:
a.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
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另一个前提必须是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大项和小项中有一个与中项发生肯定性的联系,另一个与中项发生否定性的联系。于是,与中项发生肯定性联系的那一部分和与中项发生否定性联系的那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必定是否定性的,所以结论必须是否定的。
b.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既然结论是否定的,大项和小项之间发生否定性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建立起来的,那么这两个词项中必定有一个与中项发生肯定性关联,另一个与中项发生否定性关联。所以,前提必定有一个是否定的。由两个肯定的前提推不出否定的结论。也就是说,两个肯定前提不能得到否定的结论。
例如:
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
某人是有神论者;
所以,某人不是唯物主义者。
规则6: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规则7: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特称,结论必然特称。
例如:
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
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
所以,有的运动员是青年。
考生熟练掌握了上述知识点,按照下面的解题步骤,是很快能确定答案的:
a.明确题目涉及哪些推理;
b.用题干所给的前提(有时需要揭示隐含的前提)组成推理形式;
c.根据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经过上面对所有结论型题目的分析,相信大家对于隐性结论型和显性结论型两类题目的特点和区别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隐性结论型的逻辑关系隐含在语义关系中,而显性结论型的逻辑关系相对明显。
二、做题原则
上述即所有逻辑判断的题型细分及解题技巧,在做这类题时,还应把握以下做题原则:
1. 问题先于题干原则:先看问题再读题干陈述,逻辑判断题根据题目中问法的不同可以分成几大类,因此,阅读题干前先看问题,根据问题判断属于哪一类题型,再带着问题阅读题干陈述部分可以很快理清思路,找出正确答案。
2. 紧扣题干答题原则:题目陈述部分是整个题目的精髓所在,应坚持紧扣题干答题原则,不可随意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因为逻辑判断题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论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应试者在答题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题目给出的陈述假设来进行推理,不能因觉得给出的陈述假设不太合乎常理,或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偏差而忽视题目中所陈述的事实,并随意掺入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的话很容易选错答案。
3. 题干前提为主原则:当试题的备选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每个选项看起来都有道理,令应试者很难做答时,应试者应坚持“题干前提为主”的原则,选项看起来有道理并不等于与题目给出的前提陈述直接相关,正确的选项应该从前提陈述直接推出,当某个选项的论述是正确的,但不能从短文陈述中直接推导出来时,应排除这个选项。
4. 化繁为简原则: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判断推理题的时候,可以把需要推理的内容借助符号、图形、表格等形式直观化,可以帮助应试者快速、准确进行选择。例如:做三段论题型时用画圈的方法(即欧拉图);做关系推理题时可以画表格等。
5. 巧用方法原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充分利用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因为利用这两种方法很多时候都无须让推理进行到底,很多情况下在推理的过程中就已经排除掉了三项,这样在帮助考生选择出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另外,当逻辑判断涉及数学问题时,思路要拓宽,要敢于借用数学方法(例如:计算法)来解题,不要认为逻辑判断题就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题。
结语
逻辑判断确实是公考的难点,但也是重点,最近几年一直稳定在10道题,要想在公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保证这部分丢分不能太多。事实上只要在脑海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再经过系统的训练,逻辑判断不应该成为你一举成公的拦路虎。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湖北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解题四项基本原则
【例1】一个人生活虽然很难,但也必须学会一个人,不要轻易依赖别人。这样以后身边的人都离开你的时候,你还可以好好活下去。如果以上为真,则以下哪项为真?
A. 身边人都离开时还可以好好活,未必是因你以前学会如何一个人生活
B. 不能独自生活的人,在身边的人都离开他的时候,就无法好好活下去
C. 一个人生活虽然很难,但也比身边的人都离开他的时候要来得容易些
D. 不要轻易依赖别人,因为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会很艰难无法好好活下去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以总结为学会一个人生活是可以好好活下去的充分条件,也就是学会一个人生活→可以好好的活下去。肯后,未必得到肯前;B中不能独自生活为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排除;C中将一个人生活和身边人离开他作无关比较,排除;D“因为”与翻译推理的形式逻辑不符,而且D选项无关,排除;所以此题答案为A。
本题是近年来翻译推理中考查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看出题目中所需要翻译的句子比较隐晦,比较难分析。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向来以国考为风向标,国考命题趋势的变化会在湖北省考中也有所体现。因此,湖北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及早关注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及技巧,考生可结合2014年湖北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进行掌握,也可以结合本文讲解的方法系统学习。下面我们将重点讲解翻译推理型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做题原则。
一、翻译推理型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翻译推理型是逻辑判断的难点,它直接考查演绎推理的概念和规则,对于这类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解题技巧,考生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推理规则,经过一定量题目的训练,就能快速准确地确定答案。考生切忌畏难而放弃。
在此我们把翻译推理题目涉及的逻辑学知识简单地梳理一遍。所考查的知识点包括:集合判断问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及其推理,三段论。
1.集合判断问题
三个判断翻译:
所有S都是P(不是P都不是S)翻译S→P;
所有S都不是P(没有S是P)翻译S→-P;
有的S是P(有的P是S)翻译有的S→P,有的P→S。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联言命题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如:“文艺创作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就断定了“文艺创作要讲思想性”和“文艺创作要讲艺术性”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言命题使用“P而且Q”表示。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命题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和……”,“既……又……”,“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等。
已知P∧Q,可以得到P,也可以得到Q。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如“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
①相容的选言命题
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
表达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通常有“或……或……”、“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相容的选言命题:
已知P或Q,可以得到否定P就是Q,也可以得到否定Q就是P。
相容的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a.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b.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或……或……”、“二者不可得兼”、“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已知要么P,要么Q,可以得到否定P就是肯定Q,也可以得到否定Q就是肯定P。
已知要么P,要么Q,可以得到肯定P就是否定Q,也可以得到肯定Q就是否定P。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a.肯定一个选言支,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支。
b.否定一个选言支以外的选言支,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支。
4.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支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例如:
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
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等。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
如果P,那么Q,可以表示为:P→Q。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必有Q,但无P未必无Q(因而无Q必无P,有Q未必有P)。
例如:
如果天下雨,那么运动会延期;
运动会没有延期;
所以,天没有下雨。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相应地有如下两条规则:
a.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b.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②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谓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不存在前件所断定的情况,就不会有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即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对于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
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我们一般把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成如下形式:
只有P,才Q,可以表示为:P←Q。
P是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必无Q,但有P未必有Q(因而有Q必有P,无Q未必无P)。
例如:
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为技术能手;
他想成为技术能手;
所以,他必须勤学苦练。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相应有两条规则:
a.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b.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某一情况是事物另一情况的充分而又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条件是这样一种条件:如果有P,必然有Q;如归没有P,必然没有Q。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且仅当三角形三内角相等,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等,都是这种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要……而且只有……,才……”、“若……则……,且若不……则不……”、“当且仅当……,则……”等等。我们一般将之表示为如下形式:
当且仅当P,则Q,可以表示为:P?Q。
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指:
有P必有Q,无P必无Q(因而有Q必有P,无Q必无P)。
5.负命题及其推理
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例如:
“并非一切金属都是固体。”
负命题的逻辑公式是:如果用P表示原命题,那么,负命题即为“并非P”。
复合命题的负命题: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某人工作既努力又认真。”这个联言命题的负命题是“某人工作或者不努力,或者不认真。”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如:“这个学生或者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这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是“这个学生既不是共产党员,又不是共青团员。”
“P→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如:“如果小李身体好,那么小李就会学习好。”其负命题则为:“小李身体好,但小李学习不好。”
“Q→P”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Q”。又如:“只有一个人骄傲自满,这个人才会落后。”其负命题则为:“一个人不骄傲自满,但这个人却落后了。”
“当且仅当P,则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非P∧Q)”。
“并非P”的负命题等值于“并非‘并非P’”,即“P”。
复合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命题与等值推理:
a.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
b.并非“P或者Q”等值于“非P并且非Q”。
c.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
d.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并且非Q”。
e.并非“只有P,才Q”等值于“非P并且Q”。
f.并非“当且仅当P,才Q”等值于“P并且非Q”或者“非P并且Q”。
g.并非“非P”等值于“P”。
6.三段论
①三段论及其结构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例如: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
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②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三段论实际上是通过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分别与大项(P)和小项(S)发生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关于小项与大项之间关系的结论。若没有中项,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中项是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或媒介。只有三个概念分别出现两次时,才能构成三个命题,多于或者少于三个概念都不能构成或者不只构成三个命题。常见的“四词项错误”或称“四概念错误”的情形是:在大、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语词看起来是同一个,但却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这个三段论事实上含有四个不同的项,严格说来就没有中项,也就没有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和媒介,得出的结论就不是必然的。
比如:
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
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就犯了四概念错误,两个“我国的大学”概念并不同一。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三段论是凭借在前提中的桥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即大项、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另一个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这样就能保证大、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否则,大、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大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个部分发生关系,结果是大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
例如:
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
塑料是可塑的;
所以,塑料是金属。
这个推理就是错的。
规则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周延不当”,具体有“小项周延不当”和“大项周延不当”两种表现形式。
例如:
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我不是运动员;
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这个推理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规则4:从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任何确定的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这就意味着大项和小项都至少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不相交,这样就不能保证大项和小项由于与中项的同一个部分相交而彼此之间发生关系,中项起不到联结大、小项的桥梁作用,大项和小项本身就可能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从而得不出确定的结论。
规则5:
a.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
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另一个前提必须是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大项和小项中有一个与中项发生肯定性的联系,另一个与中项发生否定性的联系。于是,与中项发生肯定性联系的那一部分和与中项发生否定性联系的那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必定是否定性的,所以结论必须是否定的。
b.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既然结论是否定的,大项和小项之间发生否定性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建立起来的,那么这两个词项中必定有一个与中项发生肯定性关联,另一个与中项发生否定性关联。所以,前提必定有一个是否定的。由两个肯定的前提推不出否定的结论。也就是说,两个肯定前提不能得到否定的结论。
例如:
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
某人是有神论者;
所以,某人不是唯物主义者。
规则6: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规则7: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特称,结论必然特称。
例如:
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
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
所以,有的运动员是青年。
考生熟练掌握了上述知识点,按照下面的解题步骤,是很快能确定答案的:
a.明确题目涉及哪些推理;
b.用题干所给的前提(有时需要揭示隐含的前提)组成推理形式;
c.根据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经过上面对所有结论型题目的分析,相信大家对于隐性结论型和显性结论型两类题目的特点和区别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隐性结论型的逻辑关系隐含在语义关系中,而显性结论型的逻辑关系相对明显。
二、做题原则
上述即所有逻辑判断的题型细分及解题技巧,在做这类题时,还应把握以下做题原则:
1. 问题先于题干原则:先看问题再读题干陈述,逻辑判断题根据题目中问法的不同可以分成几大类,因此,阅读题干前先看问题,根据问题判断属于哪一类题型,再带着问题阅读题干陈述部分可以很快理清思路,找出正确答案。
2. 紧扣题干答题原则:题目陈述部分是整个题目的精髓所在,应坚持紧扣题干答题原则,不可随意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因为逻辑判断题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论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因此,应试者在答题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题目给出的陈述假设来进行推理,不能因觉得给出的陈述假设不太合乎常理,或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偏差而忽视题目中所陈述的事实,并随意掺入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的话很容易选错答案。
3. 题干前提为主原则:当试题的备选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每个选项看起来都有道理,令应试者很难做答时,应试者应坚持“题干前提为主”的原则,选项看起来有道理并不等于与题目给出的前提陈述直接相关,正确的选项应该从前提陈述直接推出,当某个选项的论述是正确的,但不能从短文陈述中直接推导出来时,应排除这个选项。
4. 化繁为简原则: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判断推理题的时候,可以把需要推理的内容借助符号、图形、表格等形式直观化,可以帮助应试者快速、准确进行选择。例如:做三段论题型时用画圈的方法(即欧拉图);做关系推理题时可以画表格等。
5. 巧用方法原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充分利用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因为利用这两种方法很多时候都无须让推理进行到底,很多情况下在推理的过程中就已经排除掉了三项,这样在帮助考生选择出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另外,当逻辑判断涉及数学问题时,思路要拓宽,要敢于借用数学方法(例如:计算法)来解题,不要认为逻辑判断题就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题。
结语
逻辑判断确实是公考的难点,但也是重点,最近几年一直稳定在10道题,要想在公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保证这部分丢分不能太多。事实上只要在脑海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再经过系统的训练,逻辑判断不应该成为你一举成公的拦路虎。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湖北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解题四项基本原则
相关文章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强化练习23
- 2016年湖北公务员数学运算习题精解(40)
-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明镜照己 昏镜照人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习题精解(41)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素材:城管执法要具备人情味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练习27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练习(51)
-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网:常识判断习题精讲<11>
-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法律重点复习题(11)
- 2016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合作
- 打好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攻坚战”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素材:让农民工远离“讨薪之痛”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习题精解(40)
- 2016年湖北公务员申论写作易入两大误区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素材:财商教育是“创富时代”的必修课
相关问题
- 江西省在职公务员,已工作三年有余,请问我是否可以报考湖北省公务员考试?
- 2016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有官方指定教材吗?
- 省考考上入职后(没有工作年限限制的单位)可以在当年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吗?
- 我是2016年毕业的大专生,可以参加2016年的公务员考试吗?
- 2016年毕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报考2016年的公务员考试吗?
- 湖北公务员考试对留学回国人员学历有何要求?
- 2015年退伍士兵能不能参加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退伍义务兵和士官可以报考不)
- 湖北公务员考试对雷同试卷如何处理?
- 湖北公务员考试违纪违规人员如何处理?
- 我是15年毕业的大专生,通信技术专业,可以参加16年公务员考试吗?
- 2015年毕业的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吗
- 我是六月份拿毕业证,可以报考3月份的湖北公务员考试吗
- 湖北公务员考试如何提供两年基层工作经历证明?
- 湖北公务员笔试结束后,省公务员主管部门划定的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如何理解?
-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资格初审工作由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