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省级统筹 提升农村教师待遇 ——以湖北等为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师资乃教育发展之基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保障机制,解决师资配置的不均衡问题首当其冲。在各地涌现的师资补充和配置创新实践中,湖北省和湖南省泸溪县等地通过强化政府统筹力度、提升农村教师待遇的制度创新明显改善了农村学校缺年轻教师、缺优秀教师的局面,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具体做法和创新点
在城乡间均衡师资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湖北省和泸溪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的核心任务和关键领域。两地各有特色,但都着眼于进行教师补充、培训、待遇提高和评价等环节的制度创新,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和优秀师资匮乏的问题。
(一)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湖北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为农村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2004年湖北省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每年从普通高等学校中,遴选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重点支持农村的薄弱学校,重点支持农村学校的薄弱学科。以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服务期内由省财政直接支付每人每年5000元奖金,并为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一定的优惠。2012年湖北省开始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即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部门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充新机制。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经省编办核准招录数量后,在省人社厅指导下,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笔试,各县市负责面试、聘用和日常管理,学校负责使用。新招录教师在乡镇以下义务教育学校任教。
为改善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泸溪县实行了符合条件的教师提前退养管理办法,对退养教师所在学校及时补充新教师。2009年以来,泸溪县通过定向培养、定岗招聘录用、优秀人才引进等方式,配齐配足偏远农村学校教师,解决农村中小学校音、体、美等紧缺专业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共补充农村教师443人,其中录用特岗教师125人,引进优秀人才38人,公开招录196人,定向培养84人,优先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
(二)统筹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湖北省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载体,大规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模式,对农村教师进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每年安排2000万元,为2万名农村教师、校长提供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在这项工程的示范带动下,各地也积极采取相应举措,继续为农村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2012年,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的经验、模式基础上,启动了"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2010年开始,湖北省争取"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央专项资金,实施"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置换脱产培训、跟岗(挂职)学习培训、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省外高端培训、紧缺学科培训、远程学科培训等子项目,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面向全国公开遴选优质培训院校和机构参与培训。2012年起,湖北省争取"国培计划"—— 幼师培训项目中央专项资金,开始实施"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此外,湖北省还努力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农村教师脱岗培训"的"双岗计划",每年选派2000-3000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和农村教师顶岗学习、脱岗培训,初步形成农村教师培训的新机制;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
(三)统筹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配置,创新教师交流机制
2006年,湖北启动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政策引导、整体推进"的策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采取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赴农村县(市)巡回讲学、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和城镇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城镇学校管理干部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职、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或其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等措施,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全省选派近2万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500多名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构建城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机制。
湖北省创新"联校走教"管理模式,以优质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为核心,整合邻近地域的若干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形成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办学实体,建立起一种集人、财、物、教学、评价、管理于一体的学校共同体。这种模式在2007年在通山县率先实施后,被省教育厅在其他县市推广,触发了丹江口市、宜昌市夷陵区、潜江市、仙桃市等县市的"联校办学、联片管理"、"一校制"和"教育发展协作区"等办学模式和机制创新,以"公办学校联合办学"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突破。
2012年,湖北实施"湖北省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从城镇学校选派500名左右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150个左右启明星团队,到农村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启明星团队服务期为三年,省教育厅按启明星校长每人每年2万元、启明星教师每人每年1.5万元拨付奖励经费。
泸溪县的城镇教师支教农村学校的工作也进行得有声有色。泸溪县开展捆绑式支教活动,2005年以来,共派出412名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实行支教方与受援方帮扶责任的"四捆绑":工作目标捆绑、领导责任捆绑、工作职责捆绑、考核奖罚捆绑。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分片区对全县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每学期4次;开展 "三联三帮"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行"联校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工作责任制,全县教育系统已联系了15所帮管学校、210名帮教教师、4600余名学困生。
(四)统筹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教者从优的条件保障机制
湖北省从教师住房保障、教师工资和津补贴等方面统筹提高农村教师待遇。2007年起,湖北省在试点县市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特岗教师、资教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省财政先后安排7000万用于建设教师周转房,拉动各方投资近6亿元,新建和改造57万平方米、近2万套教师周转房和永久性安居房,解决了1.4万余名教师的住房困难。2010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已在全省铺开。
从2009年起,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时,可按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以内的水平确定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并根据绩效工资总水平变化实行动态调整。从2012年起,湖北省建立扎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制度,对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每人每月发放定额补助,并按照总量控制、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原则,每五年一次重新遴选。
泸溪县实行"三个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一是实施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倾斜政策,设立了农教补贴,农村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初中、中心完小每人每月100元,并优先全额落实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每人每年14140元;2009年起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岗位津贴1200元,农村中心完小、初中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400元;仅此一项,村小教师一年收入比城里教师多出1.44万元,不少村小教师年收入可达5万元。二是实行教师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政策,要求城镇学校教师晋升职务、参评特级教师、评选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等,须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三是实行农村教师评优评奖倾斜政策,泸溪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30万元政府奖励基金、20万元县级学科带头人特殊津贴,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2011年,县政府拿出120万元重奖131名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达102人,个人获得最高奖励达5万元。
泸溪县推行"三项工程",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一是实施农村教师公转房建设工程。从2006年起,按照"政府统筹、个人垫资、产权公有、以息抵租、周转使用"的原则,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转住房建设工程。截至2009年共计投入资金1564万元,建设公转住房350套,建筑面积22728平方米,入住教师(含家属)873人。二是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从2010年起,全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计划到2013年在全县农村学校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1500套,投入670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596套,入住教师725人。三是实施校安工程。近年维修、新建教师宿舍等建筑面积共计32780平方米,总投资达3081万元。
(五)统筹促动教师专业发展,创新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评价机制
湖北省教育厅于2011年秋季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课内比教学"主要考察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覆盖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科,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考核、职评、聘用、资格定期注册挂钩,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课外访万家"主要以教师开展实地家访为载体,加强家校联系沟通,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索建立"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和全过程评价"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认定和培训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效果与经验
(一)取得的成效
湖北省通过不断加强省级统筹,坚持体制创新,加强制度设计,以"政府主导、全省统筹、顶层设计和系统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和评价新机制,着眼于队伍建设的"全程",推进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湖南省泸溪县通过优先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工资、晋升、奖励等方面的待遇问题,实现了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强化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通过教师培训、城乡换岗等方式,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机制进行了开拓探索,从而实现了城乡师资在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和骨干教师配置等方面的基本均衡,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一,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到2011年底,湖北省共选派省内外291所高校20462名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83个县(市、区)的19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占到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数的4%左右,服务期满后,约有60%以上特岗教师和资教生自愿留在农村中小学校继续任教。广大特岗教师和资教教师爱岗敬业,成为农村学校新生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好评,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尤其是补充了短缺学科的教师,给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泸溪县也成功吸引了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出现了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纷纷申请到村片小任教的可喜局面。据调查,浦市镇中心完小的80多名教师中,有近60人申请到农村村片小去任教。
第二,提高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4万多名农村教师和校长接受了教育专家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培计划"在湖北省实施两年多来,共有20多所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97213人次,覆盖了全省97个农村县、市(区),其中集中培训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者3000余人,为开展省、市、县级教师培训培训了"种子"教师。
参加"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国培计划"等项目的农村教师,不仅自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技能提高、学习意识强化,还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大农村教师在开阔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亲身感受到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关爱,由此而激发扎根农村,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创设了良好的"教者从优"氛围。向农村倾斜的教师工资收入与住房保障措施有效激励了农村教师更坚定地扎根农村学校。泸溪县足额保证教师绩效工资100%到位,每年安排资金30万元设立政府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安排了1200多万元落实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实行县级学科带头人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每人每月300元。这样,农村教师幸福指数变高了,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村教师安居乐教,愿意一辈子扎根于村小,做一名快乐、幸福的乡村教师。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和城镇交流教师的住房问题,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还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扎根农村教书育人的热情,推动了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益。
(二)经验
总结近几年湖北省和湖南省泸溪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推进机制创新,在顶层设计下持续推进。
政府主导是成功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因,2004年以来,湖北省政府为"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提供高效的财力保障,将其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在经费、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同时,在农村教师队伍发展上,不断强化省级统筹,促进湖北省义务教育在省域内均衡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突出树立了"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发展教育作为全县工作的三件大事之首来抓。泸溪县委常委会议4次重点研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及解决住房问题,县政府常委会议5次研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开展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调研活动,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政府主导有利于建立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管理、资金和评价方面强化政府的统筹。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对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必不可缺。湖北省自2004年以来相继实施的各项工程、计划、项目,成本近10亿,离不开政府主导对资金的统筹安排。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泸溪县,要保证教师绩效工资和1300多万元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和岗位津贴全部到位,也必然离不开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
顶层设计是指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两地政府按照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制度上作出相应安排,总揽全局,系统运作,整体设计,科学探索,初步形成完整的从准入到退出的循环系统,为农村学校补充年轻、高素质的师资,严把入口关;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种层级的培训,并创新教师交流机制,激励教师有序流动,并以住房保障、工资收入保障教师安居乐业,以"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并根据农村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采取弹性退出机制。从准入、培训、激励、评价到退出,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广开基层参与途径,获取改革的社会认同,吸纳更广泛民意,并根据具体措施的执行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持续推进,如湖北省"农村教育资助行动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不断完善筛选、激励机制,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新的更有力的措施出台,增强这一制度创新的持久生命力和实施效果。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政策解读】2015湖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报考者必看
具体做法和创新点
在城乡间均衡师资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湖北省和泸溪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的核心任务和关键领域。两地各有特色,但都着眼于进行教师补充、培训、待遇提高和评价等环节的制度创新,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和优秀师资匮乏的问题。
(一)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湖北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为农村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2004年湖北省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每年从普通高等学校中,遴选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重点支持农村的薄弱学校,重点支持农村学校的薄弱学科。以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服务期内由省财政直接支付每人每年5000元奖金,并为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一定的优惠。2012年湖北省开始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即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部门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充新机制。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经省编办核准招录数量后,在省人社厅指导下,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笔试,各县市负责面试、聘用和日常管理,学校负责使用。新招录教师在乡镇以下义务教育学校任教。
为改善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泸溪县实行了符合条件的教师提前退养管理办法,对退养教师所在学校及时补充新教师。2009年以来,泸溪县通过定向培养、定岗招聘录用、优秀人才引进等方式,配齐配足偏远农村学校教师,解决农村中小学校音、体、美等紧缺专业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共补充农村教师443人,其中录用特岗教师125人,引进优秀人才38人,公开招录196人,定向培养84人,优先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
(二)统筹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湖北省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载体,大规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模式,对农村教师进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每年安排2000万元,为2万名农村教师、校长提供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在这项工程的示范带动下,各地也积极采取相应举措,继续为农村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2012年,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的经验、模式基础上,启动了"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2010年开始,湖北省争取"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央专项资金,实施"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置换脱产培训、跟岗(挂职)学习培训、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省外高端培训、紧缺学科培训、远程学科培训等子项目,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面向全国公开遴选优质培训院校和机构参与培训。2012年起,湖北省争取"国培计划"—— 幼师培训项目中央专项资金,开始实施"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此外,湖北省还努力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农村教师脱岗培训"的"双岗计划",每年选派2000-3000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和农村教师顶岗学习、脱岗培训,初步形成农村教师培训的新机制;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
(三)统筹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配置,创新教师交流机制
2006年,湖北启动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政策引导、整体推进"的策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采取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赴农村县(市)巡回讲学、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和城镇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城镇学校管理干部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职、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或其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等措施,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全省选派近2万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500多名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构建城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机制。
湖北省创新"联校走教"管理模式,以优质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为核心,整合邻近地域的若干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形成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办学实体,建立起一种集人、财、物、教学、评价、管理于一体的学校共同体。这种模式在2007年在通山县率先实施后,被省教育厅在其他县市推广,触发了丹江口市、宜昌市夷陵区、潜江市、仙桃市等县市的"联校办学、联片管理"、"一校制"和"教育发展协作区"等办学模式和机制创新,以"公办学校联合办学"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突破。
2012年,湖北实施"湖北省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从城镇学校选派500名左右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150个左右启明星团队,到农村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启明星团队服务期为三年,省教育厅按启明星校长每人每年2万元、启明星教师每人每年1.5万元拨付奖励经费。
泸溪县的城镇教师支教农村学校的工作也进行得有声有色。泸溪县开展捆绑式支教活动,2005年以来,共派出412名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实行支教方与受援方帮扶责任的"四捆绑":工作目标捆绑、领导责任捆绑、工作职责捆绑、考核奖罚捆绑。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分片区对全县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每学期4次;开展 "三联三帮"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行"联校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工作责任制,全县教育系统已联系了15所帮管学校、210名帮教教师、4600余名学困生。
(四)统筹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教者从优的条件保障机制
湖北省从教师住房保障、教师工资和津补贴等方面统筹提高农村教师待遇。2007年起,湖北省在试点县市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特岗教师、资教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省财政先后安排7000万用于建设教师周转房,拉动各方投资近6亿元,新建和改造57万平方米、近2万套教师周转房和永久性安居房,解决了1.4万余名教师的住房困难。2010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已在全省铺开。
从2009年起,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时,可按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以内的水平确定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并根据绩效工资总水平变化实行动态调整。从2012年起,湖北省建立扎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制度,对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每人每月发放定额补助,并按照总量控制、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原则,每五年一次重新遴选。
泸溪县实行"三个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一是实施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倾斜政策,设立了农教补贴,农村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初中、中心完小每人每月100元,并优先全额落实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每人每年14140元;2009年起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岗位津贴1200元,农村中心完小、初中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400元;仅此一项,村小教师一年收入比城里教师多出1.44万元,不少村小教师年收入可达5万元。二是实行教师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政策,要求城镇学校教师晋升职务、参评特级教师、评选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等,须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三是实行农村教师评优评奖倾斜政策,泸溪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30万元政府奖励基金、20万元县级学科带头人特殊津贴,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2011年,县政府拿出120万元重奖131名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达102人,个人获得最高奖励达5万元。
泸溪县推行"三项工程",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一是实施农村教师公转房建设工程。从2006年起,按照"政府统筹、个人垫资、产权公有、以息抵租、周转使用"的原则,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转住房建设工程。截至2009年共计投入资金1564万元,建设公转住房350套,建筑面积22728平方米,入住教师(含家属)873人。二是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从2010年起,全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计划到2013年在全县农村学校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1500套,投入670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596套,入住教师725人。三是实施校安工程。近年维修、新建教师宿舍等建筑面积共计32780平方米,总投资达3081万元。
(五)统筹促动教师专业发展,创新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评价机制
湖北省教育厅于2011年秋季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课内比教学"主要考察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覆盖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科,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考核、职评、聘用、资格定期注册挂钩,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课外访万家"主要以教师开展实地家访为载体,加强家校联系沟通,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索建立"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和全过程评价"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认定和培训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效果与经验
(一)取得的成效
湖北省通过不断加强省级统筹,坚持体制创新,加强制度设计,以"政府主导、全省统筹、顶层设计和系统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和评价新机制,着眼于队伍建设的"全程",推进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湖南省泸溪县通过优先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工资、晋升、奖励等方面的待遇问题,实现了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强化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通过教师培训、城乡换岗等方式,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机制进行了开拓探索,从而实现了城乡师资在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和骨干教师配置等方面的基本均衡,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一,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到2011年底,湖北省共选派省内外291所高校20462名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83个县(市、区)的19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占到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数的4%左右,服务期满后,约有60%以上特岗教师和资教生自愿留在农村中小学校继续任教。广大特岗教师和资教教师爱岗敬业,成为农村学校新生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好评,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尤其是补充了短缺学科的教师,给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泸溪县也成功吸引了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出现了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纷纷申请到村片小任教的可喜局面。据调查,浦市镇中心完小的80多名教师中,有近60人申请到农村村片小去任教。
第二,提高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4万多名农村教师和校长接受了教育专家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培计划"在湖北省实施两年多来,共有20多所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97213人次,覆盖了全省97个农村县、市(区),其中集中培训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者3000余人,为开展省、市、县级教师培训培训了"种子"教师。
参加"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国培计划"等项目的农村教师,不仅自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技能提高、学习意识强化,还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大农村教师在开阔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亲身感受到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关爱,由此而激发扎根农村,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创设了良好的"教者从优"氛围。向农村倾斜的教师工资收入与住房保障措施有效激励了农村教师更坚定地扎根农村学校。泸溪县足额保证教师绩效工资100%到位,每年安排资金30万元设立政府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安排了1200多万元落实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实行县级学科带头人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每人每月300元。这样,农村教师幸福指数变高了,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村教师安居乐教,愿意一辈子扎根于村小,做一名快乐、幸福的乡村教师。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和城镇交流教师的住房问题,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还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扎根农村教书育人的热情,推动了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益。
(二)经验
总结近几年湖北省和湖南省泸溪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推进机制创新,在顶层设计下持续推进。
政府主导是成功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因,2004年以来,湖北省政府为"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提供高效的财力保障,将其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在经费、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同时,在农村教师队伍发展上,不断强化省级统筹,促进湖北省义务教育在省域内均衡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突出树立了"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发展教育作为全县工作的三件大事之首来抓。泸溪县委常委会议4次重点研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及解决住房问题,县政府常委会议5次研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开展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调研活动,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政府主导有利于建立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管理、资金和评价方面强化政府的统筹。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对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必不可缺。湖北省自2004年以来相继实施的各项工程、计划、项目,成本近10亿,离不开政府主导对资金的统筹安排。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泸溪县,要保证教师绩效工资和1300多万元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和岗位津贴全部到位,也必然离不开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
顶层设计是指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两地政府按照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制度上作出相应安排,总揽全局,系统运作,整体设计,科学探索,初步形成完整的从准入到退出的循环系统,为农村学校补充年轻、高素质的师资,严把入口关;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种层级的培训,并创新教师交流机制,激励教师有序流动,并以住房保障、工资收入保障教师安居乐业,以"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并根据农村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采取弹性退出机制。从准入、培训、激励、评价到退出,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广开基层参与途径,获取改革的社会认同,吸纳更广泛民意,并根据具体措施的执行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持续推进,如湖北省"农村教育资助行动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不断完善筛选、激励机制,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新的更有力的措施出台,增强这一制度创新的持久生命力和实施效果。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政策解读】2015湖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报考者必看
相关文章
- 2016年《湖北安全生产》杂志招聘启事
- 2016年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招聘教师启事
- 2016年湖北中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招聘公告(二)
- 2016年湖北中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招聘公告(一)
-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招聘启事
- 2016年湖北经济学院招聘启事
- 2016年湖北技术交易所招聘启事
- 湖北选调生与公务员的区别
- 2015年湖北恩施州卫计委州疾控中心选聘公告
- 2015年湖北十堰市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招聘10人公告
- 2015年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招聘6人公告
- 2015年湖北武汉化工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聘公告
-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2016年考试安排
- 湖北地方税收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招聘启事
- 2015湖北武汉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面向中央民族大学专项选聘优秀毕业生公告